当前位置 >> 曾厝垵空间整治工作坊掀起群众热情
曾厝垵空间整治工作坊掀起群众热情
来源:厦门日报 时间:2014-04-19 16:58:35 点击:3750

 

曾厝垵的文艺味吸引众多游客。

老房子焕发生机。

【名词解释】

工作坊

加强公众参与是规划设计的大势所趋。公众参与的模式多种多样,工作坊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模式。组织工作坊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相关群体的共同参与、相互学习、以及开放的讨论来激发思考,推动设计理念的产生,为形成规划设计成果提供坚实的基础。

【背景】

改善空间环境

提升生活品质

目前,曾厝垵已发展成为一个集文化创意、音乐、民宿、餐饮等于一体,备受年轻人青睐的村落。然而,随着不断的发展,曾厝垵出现了几个问题:(一)村民对土地利益的追逐日趋激烈,掀起了严重的加建、抢建的浪潮,破坏了村落原有的宜人尺度;(二)过度商业化侵蚀了原有的文艺氛围,现有的发展路径不可持续,按照此趋势快速衰落;(三)历史文化不断被淡化,曾厝垵表面的繁华掩盖了文化不断遗失的问题。

村民、商户意识到曾厝垵的发展与切身利益相关。良好的空间环境是村民宜居生活的保障,也是维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曾厝垵的村民、商家希望能够改善曾厝垵的空间环境,提升生活品质,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

曾厝垵空间环境整治工作坊的目的就是以空间环境整治为抓手,动员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过程,形成共谋共建机制,探讨曾厝垵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理念】

公众参与:政府自上而下发动,与村民、商户、游客自下而上参与相结合;

以人为本:考虑村民、商户、游客等的切身需要,从公共空间做起,注重人性化尺度;

可持续发展:通过凝聚共识,形成长效机制,促进曾厝垵可持续发展。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五年前,海子的这句诗,让“文青”薛华来曾厝垵安家落户,成为众多家庭旅馆经营者中的一员;五年后,当创业的激情逐渐褪去,生存的压力也不时前来挑战,薛华仍然怀抱“文青”的梦想:“我和我的团队现在只做一件事,尽量满足游客的需求,让游客感受到曾厝垵的不同,不仅有渔村文化,还有闽南文化、海洋文化。”

在这样一个独特的文艺小渔村,薛华的想法颇具代表性——对于生活在曾厝垵、工作在曾厝垵、梦想在曾厝垵的村民、商家、文艺青年来说,大家都希望曾厝垵未来越来越好。

在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过程中,曾厝垵在文创会、商会、业主委员会、乡贤、社区等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完成了从渔村到文艺村的转变,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和城中村改造模式。然而,在曾厝垵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那么怎样让曾厝垵的发展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思明区有着更长远的考虑:以空间环境整治为抓手,动员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过程,形成共谋共建机制,探讨曾厝垵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这就是思明区启动曾厝垵空间环境整治工作坊的源动力。

群众主动“发声”

效果比预计好太多

16日9点至12点,整整3个小时,思明区滨海街道三楼会议室里一直都是热火朝天。在这场以曾厝垵村民、经营者代表、文创会等社会组织成员为“主角”的曾厝垵空间环境整治工作坊首场公众咨询会上,这些生活在小渔村里的普通群众主动“发声”,争相表达意见。这个火爆的场面,让曾厝垵空间环境整治工作坊的组织者——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郇颇感意外。“效果比预计好太多了,曾厝垵的群众有很大的积极性来表达他们的想法,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李郇说,曾厝垵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共同缔造模式,作为规划师,我想构建一个渠道,让每一个曾厝垵人都能表达意见,让每一个曾厝垵人都能在社区的发展中发挥作用。

在热烈的气氛中,曾厝垵文创会会长纪宏跃甚至拿出了设计图纸,与在场的群众代表分享了自己对于曾厝垵的一些思路。他说,“我在曾厝垵长大,看着曾厝垵从渔村变成油画村、雕塑村,再到现在的文艺村,一直在变化。现在的曾厝垵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的趋势。这次工作坊的工作我希望能重新唤醒曾厝垵的文艺味。”

听意见直截了当

一些话题引起共鸣

“今天我们是来听你们的意见、建议的,请你们放心说、尽管说。作为规划师,我们这次的目的就是要让村民、游客、商家都提出自己的诉求,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会从诉求中提出更多的建议,充分考虑。”公众咨询会一开始,为了打消与会群众的顾虑,李郇开门见山地说。

“能否更好地为家庭旅馆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环境?”“市政设施的建设要考虑以后的发展,多留余地。”“建议推广村民证,让游客享受村民的待遇,甚至参与到店面的规划。”受邀前来的群众代表说话直截了当,有啥说啥,一些话题还不时引起共鸣。

“曾厝垵要推广绿色旅游。”经营者吴怀安一提出这个概念,就得到在场群众代表的一致赞同。吴怀安说,“绿色旅游,最可以直接开始的就是垃圾分类,从末端开始分类。”经营者黄宝兰赞同道说,“垃圾分类要特别从餐饮行业开始推动处理。”

“没关系,周六我们还有一场公众咨询会,你们到时候一定要再来。”16日中午12点,李郇对仍在踊跃发言的群众代表说道。

会后,参加咨询会的一位经营业者还主动找到了香港理工大学建筑与房地产系副主任陈汉云教授,留下了联系方式,希望今后进一步探讨曾厝垵的发展。

规划师欢迎群众来挑刺

要把群众的建议转化出来

如何更好地打造曾厝垵?曾厝垵空间环境整治工作坊希望能够梳理出答案。这些答案的解答者,工作坊希望是群众自己。

“作为规划师,不是教导群众怎么做,而是作为听众,把群众的东西转化出来。”李郇说,“这次工作坊,不是规划师来做规划,而是让群众来做规划,群众提建议,我们根据群众的想法,把它落实表达出来。好的、对的建议我们采纳,不对的建议我们会向群众解释,希望下次咨询会有更多的人能来挑刺,和我‘吵架’,越厉害越好。”

据悉,此次工作坊将通过公众咨询会议、随机访谈等方式,收集公众意见,同时帮助村民、商家、业主、游客等梳理现状问题,了解公众的需求、意愿等,整合相关资料,形成曾厝垵空间环境整治方案。

【原声】

为文创村发展储备人才

曾厝垵文创会理事长宁军:曾厝垵要一手抓文艺,让文艺店铺、文创产品、文艺青年有生存空间,通过政府租赁空间返租文艺青年的形式进行;一手抓历史文化,推动对十一处宫庙场所的历史文化挖掘,还原唐初以来曾厝垵的文化演变史。如开发书籍、纪录片等。建议每年评选出杰出的文艺青年,留住文艺青年的心;定期组织一些培训,帮助文艺青年提升文化艺术修养,为文创村发展储备人才。

要有一定的休闲空间

海岸朵拉经营者吴怀安:曾厝垵要能留得下来人。人们来曾厝垵干嘛?就是来休闲的。所以曾厝垵要有一定的休闲空间,目前曾厝垵的现状是商业空间发展起来后,休闲空间基本没有。建议要考虑到曾厝垵的小广场、小公园的建设,让文青来演出。目前曾厝垵几条街的串联性要充分考虑。在大的休闲空间里,曾厝垵旁边有一个水库,是很好的资源,可以做成公园,开发起来。

利用门口的海做文章

8090后舍经营者薛华:目前曾厝垵渔村文化的元素比较少,可以在门口的那片海做点文章,比如弄个沙滩、码头、渔船,让客人感受到特殊的渔村文化。可以建设“曾厝垵村民服务区”,把游客变成村民,让他们有“我是村民我自豪”的感觉。

保护房屋的安全

村民黄国泰:目前曾厝垵村民对房屋的安全性存在一定担忧,如果遇到大台风,抗风能力不足。建议制定适合曾厝垵建筑现状的规定,推动曾厝垵不断地走上坡路。

文/本报记者 吴晓菁

图/本报记者 王协云

在线评论:
  • 评论内容:
  • 验 证 码:
  • 请输入验证码:navaR
  •   
漫住客栈
漫品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