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城市·记忆】曾厝垵:“小渔村”的文艺之旅
【城市·记忆】曾厝垵:“小渔村”的文艺之旅
来源:厦门网 时间:2019-09-02 16:10:41 点击:4160


在厦门东南隅,坐落有这样一个文艺小渔村。它有着800岁“高龄”,一砖一瓦都沉淀着历史风味;它有着年轻“面孔”,各式产业的入驻激发出创新活力。它就是曾厝垵。


在过去,曾厝垵人一直过着简单的渔村生活,种植、养殖、渔业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2000年,环岛路开通,交通因此而便利,傍海而居的小渔村也迎来了更多的游客。随着2006年厦门岛内宣告全面退渔,大批文艺青年及“穷游”背包客涌入,并以此为据点给这个小村庄染上了不一样的色彩,推动着曾厝垵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地。
 

微信图片_20190902154652.jpg

曾厝垵巷内商铺林立 见习记者连芊摄
 
01

渔村转型商街 打造文青品牌


林立的商铺蜿蜒向小巷深处,成群的游客在青石板上接踵走过。每逢假日时节,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汇聚在曾厝垵,吸引他们来的,是这块土地散发出的文艺气息——风格各异的客栈营造出温馨的归宿感,五街十八巷的美食带着独特的闽南口味,而不起眼的小商铺,有着自己的故事。
 
“目前,共有1603家商铺坐落于此,其中有300多家是主打文创类的商铺,其余则是民宿和美食居多。”一位在曾厝垵工作的人员说。作为景区的曾厝垵面积不大,只有0.33平方公里。但这小小的土地上却排满了各式各样的店铺,拉动着这里经济的增长。
 
事实上,自2009年来,随着网络旅行攻略的扩散,一大批艺术创作者慕名而来,让曾厝垵的文艺气息愈发浓厚。但高速发展也给它带来了压力:疏松无序的管理、脏乱差的环境,“城中村”的典型通病一览无余。
 


微信图片_20190902154656.jpg

曾厝垵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理事长宁军 受访者供图

201210月份,曾厝垵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下面简称“文创会”)理事长宁军初次来到曾厝垵,对曾厝垵的改造提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我经营着一家传媒公司,受到曾厝垵一家海鲜餐厅老板的邀请,来为餐饮店聚拢人气提一些建议。”他说。在无意间,宁军瞻见零星几家工作室和特色客栈,突然受到了启发:可以策划一场文艺范的市场营销。
 
宁军的想法在思明区滨海街道的支持下,扩大到了整个曾厝垵。最后,他策划了首届曾厝垵文艺青年节,搭建了一个自由开放的舞台,邀请草根青年们来此展示自己的才华。
 
这场活动在网络平台取得了轰动效应,“文青节”就此成为曾厝垵的年度盛会。每年冬季,各类草根大咖、文化名人、资深文青以及乐队红人汇聚一堂,以各种才艺表演来展示自己的个性,逐渐成为这里的一个品牌。
 
据工作人员介绍,自2013年以来,活动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带动了旅游消费,也引导了更多居民与商户参与文创村的提质增效和景区建设。
 
02

社区多方共治 稳定经营市场



微信图片_20190902154700.jpg

渔村时光空间定期进行免费主题展览 见习记者连芊摄
 
文青品牌的打响,游客的大量涌入,使这里的旅游消费呈现指数增长。但此时的曾厝垵还未摆脱农村的形态,如何开拓出自己的特色之路,是摆在眼前的一个问题。
 
曾厝垵保存了不少具有闽南风格的建筑,但由于年久失修,看起来显得破旧。对曾厝垵的形象改造,便从这里开始。
 
宁军回忆到:“当时政府部门和文创会一起将村史馆作为一个试点,将古厝打造成展示曾厝垵过去、现在、将来的‘渔村时光空间’,经常进行主题展览,免费向游客开放,效果很好。”此外,他引导曾厝垵的居民和商户对自家庭院进行个性化布置、在墙体上进行创意涂鸦等,古厝由此变得焕然一新,也更添了不少文艺气息。
 
同时,为了扩大曾厝垵的品牌知名度,他自筹资金300多万元,用于媒体推广和更新改造等方面。在打造网络宣传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创意设计形象体系,全方位保护“曾厝垵”知识产权。
 
而在走出文创品牌之后,下一步就是对经营市场的维护。这主要得益于曾厝垵的居民和商户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当时,465户业主组建起业主协会,负责治安巡逻队和义务消防队保障公共安全;而1600多家商户则组建起文创会,加强行业自律来规范商户的经营行为。
 
但这些举措在一开始的落实上还与想象中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据宁军介绍,当时有一对业主与商户因为谈不拢租金发生暴力冲突,商户受了伤,业主做出经济赔偿,双方也因此闹得十分不愉快。因此,宁军多次与双方约谈,陈明遵守签订合约的利弊,双方二人最终愉快地签署了和解协议,分享原契约中无约定院落的商业权益。
 
这一调解案例立刻在文创村起到了示范效应,200多起类似的租金纠纷相继得到平息,很快稳定了房屋租赁市场和经营市场,调和了业主和商户的关系,市场得到了良性发展。
 
此外,曾厝垵的蜕变还得益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政府部门在投入2千万元改造资金后,同时也牵引带动超过2亿元的社会资本涌入。于是,道路得到了翻修、杂交的缆线得以下地、雨污也实现了分流,曾厝垵的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提升。在这种民间建设的力量与政府参与的管理方式之下,曾厝垵实现了从“渔村”到文创基地的蜕变。
 
宁军介绍:“目前,曾厝垵旅游业发展很好,来曾厝垵的游客超过1800万人次,年旅游产值超过35亿元,比2013年改造前增长了30多倍。”
 
03

感受渔村变迁 当地人积极融入



微信图片_20190902154643.jpg

 大批游客涌入曾厝垵 见习记者连芊摄
 
从小渔村蜕变成文创基地,随曾厝垵一起成长、蜕变的,是住在那儿的人们。
 
80后青年洪鹭是土生土长的曾厝垵人,在曾厝垵的巷子深处,他开了一家名为“洪大鱼的酸奶酪”的饮品店。在店内的橱窗,他展藏着父亲亲手制作的船模“大鱼号”——“这是家族造船历史的一种纪念。”
 
洪鹭的历代父辈们都以造船为生,有近百年的造船历史。“父辈们工艺精湛,当时厦门岛一半以上的渔船均出自他们的手中。”他说。
 
时过境迁。2000年,环岛路的开通,便利了陆路交通的运输。洪家人也在这一年停止了家族延续近百年的造船业。
 
2013年,大学毕业后的洪鹭去了土耳其,在品尝过当地的奶制品后,念念不忘其中风味,回来后便也研制起酸奶的制作。时值曾厝垵文艺之风兴起,对这块土地有着深厚感情的他选择在这里开创他的事业。
 
“我发明了一种名为‘酸奶酪’的饮品,由焦糖椰丝和酸奶合制而成的,是一种介于酸奶和奶酪之间的健康食物。”他说。
 
对于洪鹭而言,家族的造船事业虽然已经结束了,但这家小店将以一种新的方式,纪念家族的辉煌、以及那段远去的渔村历史。
 
04

吸引台青创业 传递人文情怀

 
曾厝垵文艺产业的发展历程,也是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众创”历程。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优惠的扶持政策,也吸引了不少台湾青年来此创业。
 
台湾青年侯彦志便是其中的一员。他创立的“4928涂丫闲画佳尝馆”,店面只有百来平方米,但只经营三年半就卖出超过十万个杯子。
 
据侯彦志介绍,当时他在脸书上看到一位台湾妈妈在杯子上涂鸦,于是就萌发了在陶瓷上涂鸦的想法。在他看来,“在创作的时候注入自己的灵魂,可以让瓷器有新的生命力。”
 
4928不提供现成的产品,所有陶瓷作品均由顾客亲自创作完成,在这里,心意才最重要。“让慢下来、静下心的人讲爱的故事。”产品只是道具,销售的更多是一种情怀。
 
同样受到吸引的,还有90后青年柳政鸿。作为螃蟹爱好者,他携带丰富的螃蟹标本馆藏,从台湾澎湖跨海而来,在曾厝垵开起了“螃蟹博物馆”,将家族二三十年收藏的珍品,展示给对海洋文化感兴趣的人们。(策划:晏凤利 见习记者:连芊)
在线评论:
  • 评论内容:
  • 验 证 码:
  • 请输入验证码:JYg7n
  •   
漫住客栈
漫品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