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曾厝垵自汉唐以来家的记忆 | 荷兰姑娘寻亲记
曾厝垵自汉唐以来家的记忆 | 荷兰姑娘寻亲记
来源:村哥 时间:2015-10-06 12:46:54 点击:23642


从曾厝垵曾氏由来看央视9套《我从汉朝来》第一集家的记忆

我从汉朝来.jpg

 

一座小小的汉代石祠,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石刻字体,讲述了汉人的发展奋斗故事,延续了风华意气自信厚重、昂扬向上的两汉文化精神。

朝人常把国事和家族故事镌刻在石头上,作为地下墓室内壁的石材,历经朝代更迭战乱变革一直到今天犹能感受到汉人风骨和家国情怀“汉”不只局限称之为一个民族代称,以区别于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区别,“汉”已代表海内外的中国人。

中国人自称“炎黄后代、华夏子孙、汉人血脉”,大家写汉字、说汉语、敬好汉,2200年来这种自古以来的文化血脉从未间断过,点点滴滴存留在为人处事治国治家著书立学之中。寻汉,是为了接续血缘,不能忘本虚无,讲述祖先的故事,有助于我们朝着汉朝人前行的方向去。也为了以史为鉴认识当下,找回失去的汉人骨骼和大汉之风

“汉”不只是一个朝代政权,也不只是血缘族群,他兼收并蓄,建构了华夏民族的文化秩序精神底蕴。自汉以来的的智慧和规则不能被忽视,也不会被遗失,因为汉的子孙骨子里和血脉里一直在流淌这些基因讯息。

曾厝垵的曾氏自汉唐而来,深耕八闽,代代繁衍,源流深长。曾氏后代子孙现已遍布大江南北及海内外。

【荷兰籍曾氏后代来了】

W020150930241312487453.jpg

曾厝垵拥有许多石碑,这些石碑讲述了曾氏祖先在这片土地生长的故事,也为后人追根溯源提供了很好的连接。

央视9《我从汉朝来》第一集家的记忆讲述了出生于荷兰的第五代曾氏后人余望安,因对自己祖先的困惑,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对家族历史探寻之旅,不远万里从阿姆斯特丹到厦门,她回过头来走祖辈的跨国迁徙之路,她从哪里来的就走回哪里去。

纪录片言“家,成长的堡垒,最后的归宿,是中国人永远的庇护场所。”《我从汉朝来》开篇之作就带大家一起触摸了那温暖而永恒的“家的记忆”。 

余望安.jpg

荷兰阿莫斯特丹的余望安在家中

印尼归侨、滨海街道侨联主席陈有理帮助第5代荷兰籍华裔余望安在厦门和漳州寻根的故事,被央视9套拍成大型人文纪录片《我从汉朝来》第一集家的记忆》,其中关于曾厝垵曾氏源流的探寻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陈有理,从事侨联工作已有30年,深入八闽70多个村庄,协助世界11个国家的华人华裔家族共147人次寻了“根”谒了“祖”。最终陈有理陪同第5代荷兰籍华裔余望安及其丈夫、女儿前往岭兜村找到了祖先当时曾氏19108位乡亲在村口热情迎接余望安一家,央视9套摄制组现场跟拍了珍贵的画面。

滨海街道熊衍轼先生回忆,当地政府非常关心余望安的寻根之旅,全程安排住宿和车辆接送,协助其走访于漳州厦门之间。完成寻根之旅时,余望安的老公兴奋地抓了一抔土用袋子装好,带回荷兰留作纪念,感谢八闽大地对祖辈的养育之恩。就连滨海街道制作的欢迎余望安一家的普通纸板牌,也被其收藏。

余望安其祖母为曾氏,嫁荷兰人,为中荷混血。中文名“余望安”字面意思和寓意也有特别之处,有点古语的味道,“余通我,望意守望向往,安可理解为“曾厝垵”,从起名时就寄托了上一辈人对其的提醒和寻找祖先的寄托。

余望安是一名自由作家,曾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创作了一部关于祖母的小说。这部小说让她坚持要搞清楚自己从哪里来。追根溯源,初识其曾外祖父“曾如柏”。曾如柏是印尼一家糖厂的经理,育有14位子女,祖辈留下的老照片可以看到全家福及曾外祖父帅气的脸庞。除此之外,别无所知。

QQ截图20151006131531.jpg

余望安外曾祖父曾如柏全家福

十年之后,她发现其曾外祖父墓碑上“龙山”二字,才在专家的帮助下明白“龙山”实为堂号,堂号成为曾氏的遗传密码,顺利开启了寻根谒祖之旅,厦门曾厝垵曾氏考证分支及查阅,其曾外祖父曾如柏原来源自漳州龙海厚宝村“龙山曾氏”。

余望安自荷兰阿姆斯特丹搭乘飞机飞行了10多个小时抵达厦门,在滨海街道侨联陈有理的帮助下在厚宝村曾家祠堂认祖归宗,皆大欢喜。跨国寻亲,相隔数个世纪,横亘大洋,离奇曲折,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巨大感召力。

漳州厚宝村的曾氏厦门曾厝垵曾氏同“龙山衍派”,厚宝曾氏则为从厦门曾厝垵开派衍生。  

漳州厚宝村曾氏的始迁祖曾国麒。根据谱牒资料,曾厝垵开基祖曾光绰有二子:曾旷、曾昭。长子曾旷于元初迁居漳州龙溪县普边社,明洪武二年(1369年)六世孙曾国麒移居龙溪县后宝村,后宝曾氏支系开基祖。

【荷兰与曾厝垵】

1430212539195794.jpg

荷兰与曾厝垵按理说是无法并列的两个地方,一国一村,今年来竟多次发生交集。今年上半年,曾厝垵文创会邀请荷兰三个设计师来村里进行48小时的魔鬼式设计,共为18个商户设计了店铺LOGO,媒体广泛报道。三个荷兰人骑着三轮车在弯弯绕绕的街巷里孜孜不倦地与商户沟通关于LOGO的想法,现场席地立刻开始设计,短短的时间却产生了奇思妙想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而这次荷兰籍华裔通过曾厝垵寻根,让两地多了血肉和文化连接,原来曾氏后代的足迹已踏上荷兰的土地。荷兰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海堤、风车、郁金香为大家所熟知。其宽容的社会风气与自由包容开放的厦门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

【曾氏由来】

QQ图片20151006124841.jpg

2000年左右的曾厝垵,是一个入村口就“五味杂陈”的地方,也即你能闻到泥土味牛粪味、炒菜味、鱼腥味、垃圾酸臭味。同时你也能看到令人心旷神怡的“八大主题”乡村画卷,男耕女织、泛舟海上、池塘农田、小鸟啁啾、鸡鸭成群、蜂蝶飞舞、蛙声一片、狗吠猫懒。

蒙古兵的铁蹄到明清的海禁迁徙到五口通商口岸到民国的走马灯式枭雄再建国后的复苏再到八二三炮战最后经过改革开放,曾厝垵10年前已成为一个渔业发达的城中村。曾厝垵有200多艘渔船,海边还有一个造船厂,即使到了2006年渔民拆解渔船上岸,当时也有180多艘。曾厝垵历经洗礼,基业尚存民风淳朴,在厦门找寻到了安身立命之道。

2006年开始的自发生养的文化旅游业态让曾厝垵越发年轻有活力,无法打鱼的村民通过出租房屋找到了发展之道。村民不用劝导主动搬迁至别处,从原来有天有地的小别院改住到高楼大厦里。有的地方是赶村民上楼,而曾厝垵的村民是自愿上楼,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房子自己住无法产生足够的市场价值,出租给文艺青年和商人立马数倍翻番。

原籍籍无名的曾厝垵如今经过共同缔造,已经成为中国最文艺渔村,以文艺品牌、旅游产业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游览。预计今年的国庆将突破旅游人次50万,成为厦门地区热度最高和最受欢迎的景区之一。

关于曾氏或曾厝垵的由来,大家兴趣浓厚。今天村哥就综合多个资料进行整理阐述,仅供参考。

据《拥湖宫碑记》记载:“宫原建自元代,系曾家始祖光绰因兵乱,率亲族由江苏常熟县到此避难而定居,初名‘曾处安’”

自南宋末年曾光绰携家眷和厚财不远千里自江苏常熟急匆匆赶至一个叫曾处垵(最初的名字,可以简单理解为曾氏后代处次得土地得平安)的地方开始,老祖宗绝非躲避战乱贪生怕死那么简单,他为了保存曾家的嫡系血脉和文化传统。大户人家,琴棋书画六艺通领,文艺之风自古有之。光绰老当时在忧国忧民之余,幕天席地帽石,特爱钓钓鱼写写诗,陶冶情操,乐活终老。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他也算资深文艺青年,每天都面朝大海喜看春暖花开,过着诗意的生活。

开基始祖曾光绰观曾厝垵北面为环山,有靠山可挡风,乱时还可上山躲避。南面隔海与南太武山对望台风甚多,但有前山的阻挡,真正刮到曾厝垵已减弱许多,山脚下的土地可从事农耕,大海里的鱼虾取之不竭刚好可生养后代子孙。此乃风水宝地也。

经过一年左右的开垦和经营,当时的曾氏祖屋已颇具规模,农作物及渔业兴盛,足可丰衣足食。

《曾氏族谱》记载曾厝垵文字:“其地原名高浦村,世虽变乱,曾氏到此亦得安,故名曰曾处安,别号禾浦”。

《厦门志(清•道光志)》记载曾厝垵“沙地宽平,湾澳稍稳,可避北风”。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后来发展港口航运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厝垵成为海澄月港商船停泊地,当时海澄开往海内外的船舶需停靠于曾厝垵避风候讯,经查验后方可放行

闽南方言“”指泊船的海湾,“湾”指船只出入的港口,同时由于是曾氏后代居于此,因此曾厝垵当时常被成为“曾家澳”、“曾厝湾”缘盖于此。

马六甲曾其禄的神主牌记载:“故明显考避难义士。。。。。。福建银同禾浦人(“禾浦”明清时期曾厝垵的名称),《大功德主曾公颂祝碑》(1706年)载明“鹭岛曾家湾人。。。。。。遭沧桑故避地甲邦”曾家湾即曾家澳。马六甲的文物对曾厝垵别名的记载也印证以上说法。

据清乾隆年间鹭江名士薛起凤主撰《鹭江志》在“防圉篇”中的“港澳”“五营汛地”部分对曾厝垵有多处记载,评价曾厝垵“在厦门尽南,西扼海门,南对太武,东制二担、浯屿之冲,沙地宽平,湾澳稍稳,可驻大军。”另记载“曾厝垵汛,城南十里许,内固厦门,外控担屿浯屿之冲。提标前营兵防守”。

入口图:清朝:厦门水师衙门 1888年(驻地曾厝垵).jpg

《厦门志》对曾厝垵海防要塞的记载着墨不多,但非常信实,因无造假的必要。

即便是清朝和民国时期,曾厝垵的文艺传统和情调犹未停歇。曾氏后代在东南亚的华侨名声大振,后代回忆夸张到“在马六甲,曾厝垵三个字比Amoy还出名,受欢迎得多”。三任甲必丹(曾氏两位,亲戚李氏一位)名震华侨界,还给马来西亚带去了中华文化和文艺传统,当地民俗与闽南无二致,至今仍保留诸多遗迹。

民国时期一直到1938年日本入侵厦门,曾氏家族掌控了厦门文艺生活和国民经济的不少领域。最早的环岛路由曾国办修建、最早的电影院由曾国聪与人投资、中山路店面和轮渡码头拥有一半,绝大多数华侨都在曾厝垵建了番仔楼,就连中国首个飞机自驾游也由禾山海军办事处设立的曾厝垵飞机场制造,据说此后还有多次。

抗日战争时期,曾厝垵防线没有直接被日寇攻破,日寇后从五通登陆让厦门沦陷。58年的金门炮战仍是将曾厝垵列为重要的军事要塞,承担起炮战的重任。

曾氏的繁衍从未断绝过,厚重承载,勤劳聪慧,根深叶茂,在长达1000年的历史里,曾氏后代延续和发展了闽南文化,由曾氏分出去的支系先后迁往国内各地和海外。曾厝垵也成为海峡两岸、海内外华侨后裔的入闽始祖最原始的祖籍地。

【龙山堂】

2015091811521151273.jpg

唐初曾氏入闽,分三支:福州、宁化泉州。泉州的始迁祖唐末的曾延世。北宋韩琦《清源曾氏族谱序》记载:“唐僖宗光启间,王潮由光州固始趋闽,中原士民避难者皆徙以从,曾氏亦随迁于福漳之间。”光启二年(886)曾延世入驻泉州,后其六世孙曾峤泉州城西之龙头山开枝散叶龙头山简称“龙山”。因此在泉州的曾氏后裔就以“龙山”为堂号,“龙山堂”自此开始繁盛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随着蒙古军的铁蹄一路南下,南宋一溃千里。曾延世十四世孙曾光绰自江苏常熟迁隐同安嘉禾里之村浦,“龙山”堂号一直未变在曾厝垵称“创垂堂”。曾氏子孙繁衍于曾厝垵;曾光绰之胞弟曾英隐居同安安仁里十四都,并以营为居,故其地称“曾营”集美区杏林街道“曾营”

龙山曾氏的昭穆字序

圭壁呈云瑞,人文焕国华。台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

一贯书绅永,千秋锡福遐。贻谋资燕翼,世业仰清嘉。

rdn_539a9c2b10410.jpg

曾厝垵在民国时期华侨领袖辈出。曾国办,马来西亚华侨,二十年代回乡投资,经营交通、金融业,还曾出资修建了当时最早的“环岛路”,国民党禾山海军办事处和当地百姓感激他的恩德立碑为“国办路”。这也是曾厝垵五街十八巷第一街国办街的由来。而曾国聪,印尼华侨,孙中山的重要支持者实力较强,曾买断“半条中山路”,回厦兴办了许多实业曾国聪之子曾华檀也表现不俗,参与创建思明戏院(今思明电影院)。

6_703943_4267f96fe3980c9.jpg

曾氏一支(十八世纪中后期)移民马来西亚槟榔屿,邱氏以泉州“龙山堂”为其宗族堂号,并于1851年建立祠堂马来西亚槟城“龙山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申报要素。

祠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宗族源流与基因承载体。

【新安探源】

4d9264ccafc690c11ecb6.jpg

居住在曾厝垵的闽南野史专家侯伟雄老师比较有发言权。他曾在曾厝垵环岛路边的福海宫咸丰七年碑刻上发现“槟榔屿龙山堂公捐一百一十元”大洋字样而这个槟榔屿龙山堂建立于1835年延续至今。同时位于厦门海沧新安正顺宫也由南洋龙山堂邱公司捐款680万元修复。这块石碑还记载许多商号,如义兴号、义安号、复德号、源美号等;不少商号在槟榔屿均能找到源头。可见曾厝垵与马来西亚的往来古已有之,而且联系紧密,重大修建及开支均能得到南阳华侨资助。

这块咸丰石碑另一重大发现就是,女性尊名出现不少,按常理在那个时代男尊女卑的观念很难让女性雕刻在石碑上。这或许是曾氏后代在向海外输入人口同时也在实现闽南文化与南洋文化的交融,女权主义的萌芽在曾厝垵出现了。

有民谣:“要吃得饱,穿得烧,要去新安给人招。。。。。。(闽南语)”。这个新安是海沧的新安,指的是部分曾厝垵人当时由于战乱十分清贫,不得不去投靠新安的邱氏。

当地人说,海沧新安的开基祖根据邱曾新江族谱的记载就是由曾姓入赘,不过仔细查阅,应是曾邱联宗更为适宜,所以就有了曾邱一家的说法有趣的是,为了追求公平合理,邱曾的子孙后代往往使用甲方的姓氏乙方的字辈。道光年间捐田契约碑碑文记载邱曾新荣登第八名武举人,可见邱曾联宗后代做官的不少。

也曾有石碑刻字载捐公房、田丁事宜,为曾邱联宗验证。香港、新加坡、菲律宾、槟榔屿的曾邱宗亲会经常开展各种联谊活动,与海沧新安、曾厝垵一脉相承据说台湾的邱曾宗亲禁止邱曾通婚,为担心造成宗亲血缘关系混乱。

无法考证海沧“新安”二字的来历,村哥揣测或许是“新的安身之所、新的曾厝垵”意思,为书写方便,“垵”字简化为“安”。

【曾家兴衰】

QQ图片20151006124803.jpg

曾厝垵曾氏入闽开始即为名门望族,即使到了民国仍能名列厦门四大家族,有码街市公田企业戏院、自来水厂等。历经数百年,常遇变故,每每又能逢凶化吉繁衍生息,实属不易。顺治康熙年间的“迁界”运动厦门一度成为废墟,曾厝垵居民被迫迁移五十里之外的同安、翔安等地,后又辗转返回祖宅。民国初年担任护法运动的援闽粤军对皖系军阀控制的福建军阀发起猛攻广东海军军舰与曾厝垵驻军激烈交火,后孙中山攻占了闽南首府漳州,还控制了闽西南约20个县的地盘这也算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凭自己力量多占的第一块地盘,因此孙中山高兴不已。军阀混战的结果,曾厝垵一带伤痕累累,老百姓受苦遭殃。

厦门老百姓把抗日战争期间的逃难叫做“逃反”,意即,中国的附属国日本造反了,因此要逃。曾厝垵的民国海军重地引发了日军上岸后激烈的“三光”政策番仔楼和闽南古厝均不能幸免,难得还能剩下几十栋最终保留完整。

QQ图片20151006124831.jpg

1949年的的解放战争,国民党残军最后从曾厝垵退守金门,国军名将汤恩伯就是从这里逃往台湾。

历次混乱,损害最严重的还是那些闽南古厝的木构、渔船,门板都被拿去做战壕工事,一房始祖的精雕细刻墓碑至今还深埋在山上已巨型碉堡基础下面。

QQ图片20151006124844.jpg

曾厝垵很多古坟石碑没有刻字,不知道是因风吹雨淋风化磨平,还是因宋末、明末战争因避祸故意为之,当然后者可信度高些。

【民间传说】

2782098669826090040.jpg

古老的中国有龙的传说,小小的曾厝垵也有自己的信仰传说。

圣妈是曾厝垵独有的民间信仰,信众占了这个村的95%。在成为保护神之前,圣妈只是个普通的渔家姑娘。她没有超凡的神通,端庄美丽但又生活艰辛,一个漆黑的夜里,她走进了大海的怀抱,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早上出海的渔民发现了她,并将她安葬于圣妈宫后面的“漂客之茔”。“漂客之茔”是指海上漂浮的无名尸体将会被善良的曾厝垵渔民安葬于此,再由好心人自发为他们招魂和办理丧事。随着岁月的沉淀,那位被葬于海边的姑娘被神化为“圣妈”,成为护佑出海渔民的保护神,被虔诚地供奉起来。圣妈与莆田湄洲岛的妈祖林默娘不一样,当然也有部分莆田人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姐妹。

2005年圣妈宫进行了一次翻修扩建。圣妈宫自古以来香火就很旺盛,每逢初一、十五或重要节日,圣妈宫内的戏台总会表演漳州剧团的芗剧看戏不仅吸引了周边的居民,而且全国各地的游客也可以从咿咿呀呀中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

再讲讲吕宋的巨大珍珠。曾厝垵村内有一栋保持最完善的四落古厝吕宋华侨从清朝官员的手中购置。这位华侨的后人曾说他的祖父在吕宋海边从事珍珠养殖,采到一颗巨大的珍珠,被用于进贡,后被镶嵌在维多利亚女皇的皇冠上。当然这种牛逼的传说我们也无从考证。

【早期的文艺江湖】

QQ图片20151006124822.jpg

早期的文艺青年,过得空灵洒脱。早期的曾厝垵就是一个江湖,有龙蛇有武功盖世的侠士。

70后的美女黄菊子是一名自由职业者,据知情者介绍她玩摄影很专业,擅长搞行为艺术。

看她的名字还误以为一位世外高人,或至少是一个善于行走江湖的侠客。她爱好艺术,将闽南古厝“乌烟厝”的一间厢房简单装饰后,成为了她的创作空间。关于她的作品很少人知道,她也不接受采访,网络上更是一片空白,看起来这个世界不存在这个人。住在曾厝垵时有人要去探访,她也保密得很,行为艺术的创意只有做出来才能面世。

她来曾厝垵之前已很出名,似隐士定居曾厝垵汲取生活智慧,也难说她的名字是假名,不想显山漏水,短暂的居住没人看过的她的作品更没有人真正了解她,但曾厝垵民间一直都有她的传说。她是一位值得深究的武侠。

黄菊子来得早,但陈文令比她还早,98年左右从鼓浪屿搬到曾厝垵,创作一对老年恩爱夫妻为题材以及红孩儿系列雕塑,让他赢得了全国美术展览的金奖,自此声名鹊起。后到北京798发展,在当代雕塑领域的知名度颇高。还有个侨批达人侯伟雄2000年来到曾厝垵,也分量不轻,他野路子式的研究每每有惊人之举。比如曾厝垵与龙山堂的渊源,他清楚明了,这几年一直在推动曾厝垵李氏宗祠、创垂堂搭槟榔屿龙山堂的便车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当然村哥也知道,这很难达成。

整理完以上曾氏源流,村哥也在想啥时我要弄清楚我的姓的来龙去脉,也好认祖归宗。

以上文字行文时短,难免有差错,望读者不吝赐教,也多多包涵。村哥今后将进一步勘误。

在线评论:
  • 评论内容:
  • 验 证 码:
  • 请输入验证码:XQaME
  •   
漫住客栈
漫品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