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曾厝垵教堂街 | 游客最容易忽视的一条街 有你想要的渔村历史和闽南乡愁
曾厝垵教堂街 | 游客最容易忽视的一条街 有你想要的渔村历史和闽南乡愁
来源:村哥 时间:2015-10-05 00:19:50 点击:11315

fUBeEFDw1cDBtyi2AASbcaoZ8QQ377 (1).jpg

 

曾厝垵定位为中国最文艺渔村,往往游客在国办街和文青街能了解到的渔村信息少得可怜。

简易的街口导视系统无法清晰地展现教堂街的价值,街口垃圾桶有时满了也成为阻碍游客前行的一大诱因。

在村哥心目中,教堂街是五街十八巷中最值得游览的一条主街,其是曾厝垵最中间的一条街,东连国办街,西接文青街,约650。这条街很好地保存和延续了渔村的历史、文化的脉络和成长的基因。这条街好比是这个村的心脏,他的健康跳动展现出咱村勃发的活力和生命的张力。

这条街目前是易遗忘的角落、最后的诗意之地。2012年的时候,村哥写了一篇游记,其中有一句这样表达我对这条街的感受:每一砖都是一幅画,每一秒都是一首诗,每座古厝都是一段史,每位村民都是曾厝垵鲜活的记忆。

自那时,经常通过各种场合及活动去推介,去年还推出古厝文化游的经典路线,盼望更多游客能在这条街里邂逅乡愁遇见平静的内心。

这条街是渔村文化的见证,也是文青文化生发的重要源头。曾厝垵的文艺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意和智慧的黏结,又扎根于闽南文化的土壤领受滋养与呵护,最终开花结果芳香四溢。

【教堂历史】

教堂街口路灯.jpg

教堂街顾名思义,取名与街中央的教堂有关。代表国际化的教堂与传统闽南古厝在这条街和平共处相得益彰,且都经历百年风云变幻,犹能历久弥新,在政府和民间不断发起的各种形式的大中小改造中幸存完好。也算是奇迹,好料沉缸底,留下来的显然是最宝贵的。

几百年都没有破坏的房屋不应在尊重历史和人文的当下,成为毁损的对象。几年来,微改造和艺术更新让教堂和古厝恰如此份地代言了这个渔村。

用鱼钩在百年历史长河里好不容易勾起了一段沉在底滩的历史。这段历史有89年这么长。                

首任传道蔡振勋与其主内弟兄姊妹于1926年创办了曾厝垵礼拜堂,后被战火焚毁,现有教堂于2008年在原地重建。

据林慕理老人及蔡振勋的孙子介绍,蔡振勋于1874年出生于泉州惠安净峰填山后村,为古山蔡四房。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后,1865年基督教经由口岸由传教士传入惠安。他的父亲是周边人家为数不多的基督徒之一,听道的场所为古山支会。后来父亲念其年龄渐大颇好学,就把他送到惠安基督教西差会,在当时群雄四起的中国,在教堂里学习传道和读书算是一个不错的安生之道。

甲午战争后的第二年,突生变故。当地基督教牧师和天主教神父矛盾激化,导致最终双方械斗,攻杀激烈,焚烧教堂,死伤无数。他丧失安身之所,也迫于混乱的形势和对方的报复,带着三个弟弟离开惠安辗转至厦门、同安、漳州等地谋生。

由于生活窘迫,他在漳州天宝向民间草医“水龟仙”求教中医疗,学有所成,往来于漳州厦门宣道治病救人维持生计,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一时生活暂时无忧,也能较好照顾家里。

1915年,他经媒人撮合,与漳州平和基督徒林氏结为连理,育四女定居厦门。但命运多舛,妻与第三女先后因患脑膜炎死亡。后再娶同安姑娘林清洁,结缘曾厝垵,住进曾厝垵华侨遗留下来的闽南古厝里。村里老人家回忆,他住的这栋古厝,由于业主在东南亚谋生,很少打理,闲置多年,阴森森的大厅内还停放着三具放有尸体的棺材,庭院杂草芜杂,各种毒蛇藏匿其间,但还好蔡振勋的信仰体系里不会惧怕民间神鬼传说,亲手移走棺木,铲除杂草。经他几天打理,大厅摇身一变为曾厝垵首个教会聚会点,开始干起传道的本业来。他一生信仰笃定献身教会。他传道、教诗、祈祷总能抓住慕道友的心,性格开朗,讲道时总能谈笑风生,周边居民聚集了不少信众。他不是曾厝垵原住民,但善于将基督之爱存于与村民的交往之中,以善心善行赢得当地村民的接纳。他常对村民言耶稣“务当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关心,并用百般的忍耐警戒人,劝勉人”,村民感知良善,相安无事,信仰基督者众。

曾厝垵今年以来一直在推善心善行垃圾不落地行动,劝导游客文明旅游,规范商家门前三包。善心善行这个行动发自南普陀寺则悟大和尚,与蔡振勋传道宣传的基督之爱是相通并理的。

村民大都信仰佛教、道教以及圣妈等民间神仙,强大多元的民间信仰体系没有攻击性,让基督教在群神夹压中得来新生。

蔡振勋毛笔字拿手,刚劲有力,名声在外,委托其写状书与侨批的甚多。特别曾厝垵这个华侨村,与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联系紧密,而这些侨批带来的钱维持了动荡社会中曾厝垵村民的生计和发展。他还到住在鼓浪屿的厦门知名民族资本家卓全成家中,做过一段时间他大儿子卓仁松的私塾教师。他教书育人严谨,注重方法,帮助卓仁松顺利考上了中学。传言卓全成曾告诫卓仁松:“你今后若有出息,一定要照顾好您这位老师,养老至寿终。”

在蔡振勋的悉心布道下,曾厝垵聚会点基督徒增至百人,狭小的大厅已无法满足聚会之需。于是蔡振勋发动教友“众筹”,筹措到足够资金,置地二亩,于1926年建成曾厝垵礼拜堂。通过船运,从新加坡购买了一个直径近一米重达300斤的大钟,悬于教堂钟楼。

每当主日崇拜和教堂重大节日,钟声会从钟楼响起,声音浑厚,响彻大街小巷和十里八乡。声音的传递,是对和平的祈祷,是对众生的传道。

1931年,蔡振勋参照陋室铭拟写礼拜堂的碑文,可见于中华基督教会闽南大会机关报《道南报》:

堂不在高,有神则灵;道不在深,有行则名;斯谓圣徒,明德维馨。

殿宇神光丽,诗歌雅韵清;基督化顽石,圣神召精兵;可以调风琴,读圣经。

无异端之乱耳,无名利之劳形;二碑传宝诫,十架庆功成。

救主云,祈祷儆醒。

1958年的八二三对台炮战时,教堂的大钟还被借用为战时警报钟,钟声敲响是炮弹的前奏,村民赶紧躲避在防空洞内。不幸的是,文革期间该大钟丢失。为弥补遗憾,2013年年初曾厝垵堂重铸了一个重达200的大钟,以示功用。

抗日战争期间,强烈爱国之心的蔡振勋义愤填膺,经常组织教会义工给驻守在曾厝垵的国民党十九路军七十五师的抗日战士烧水、煮饭、洗衣,以及协助做好各种战备后勤。

1938510日日本军队攻破国军五通防线,曾厝垵乃至厦门全部沦陷。日军在曾厝垵大肆焚烧闽南古厝和华侨留下的番仔楼,屠杀村民,造成许多家破人亡。不少信徒和村民逃往万国领事馆鼓浪屿及外地避难,蔡振勋也带上妻儿逃难到安溪,后因安溪战时土匪肆虐民不聊生,又搬迁至前妻的老家平和县,继续在当地礼拜堂任传道。

1948年临近解放,此时蔡振勋岁入古稀,离开平和,事奉龙海石码礼拜堂。其晚年得善终,均由子女和上文所言大资本家卓全成定期每月10元钱过活。1968319日蔡振勋于石码逝世,享年94岁,家人移棺葬于曾厝垵曾山,1993年迁入厦门天马山公墓。

曾厝垵基督教堂,信奉基督的本村人并不多,来这里做礼拜大多来自厦门港、鼓浪屿、上李、厦门大学等周边地区。

每天早上9点到11点和下午3点到5点两个时段免费向游客开放参观。每周日上午都有唱诗和做礼拜,下午经常有各种各样的讲道。而年轻人最喜欢的当属周六下午桥梁英语角,已举办多年,成为很多老外和年轻人学习交流的重要活动。

【天主教堂】

除了基督教堂,据村里老人家回忆,曾厝垵还有天主教堂,不过至今也无法确认天主教堂到底位于何处。曾厝垵可能是厦门乃至福建最早建立天主教堂的地方。崇祯四年(1631年),菲律宾马尼拉天主教传教士,意大利人,来厦后被民族英雄郑成功礼聘为师,侍授天文地理万国风土人情和航海知识,准许其厦门自由传教。后因教徒增加,择地曾厝垵建教堂和住房。

但到了康熙年间,朝廷严禁外国传教士到中国,一直等到鸦片战争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外国传教士再回到曾厝垵找原建的教堂,发现已毁,遂弃。后在港仔口(今镇邦路)租民房建了临时教堂。曾厝垵天主教堂被毁的时间根据多个信息源交叉验证,应该是在道光1822年左右。主要依据是那一年曾厝垵建盖闽南古厝甚众,包括教堂街现存的几栋古厝均是那一年修建,蔡厝达到八进,或许天主教堂遗址就掩埋在某个闽南古厝占地之内。

【闽台文化馆】

1414548483.jpg

修缮一新的曾厝垵闽台文化馆于去年1010日亮相于曾厝垵社260号,占地269.9平方米。这里原是建于清道光年间的闽南古厝,古朴完好但又破败不堪,近200年来一直为“明朝兵部尚书”蔡复一后代的居所。该场馆面向国内外游客免费开放参观。

该场馆于去年7月初动工进行保护性修复,于10月初完工。该项目第一期投资资金约50万元,全部由曾厝垵经营者联合党支部的三位党员出资。这种由民间推动进行古厝文物保护、政府最后再进行评定奖励的模式深得社会各界认可。

建成后,该场馆填补曾厝垵闽台文化载体上的空白,为社会各界了解曾厝垵与台湾之间的渊源提供一个崭新的窗口。该场馆由闽台文化展厅、道光1822私房菜、大冰的小屋个部分组成,已成为曾厝垵文化创意、音乐交流、休闲赏心的特色空间。

闽台文化馆对台湾和福建民间收集的老物件进行精选陈列,在台湾海峡打捞的瓷器和收藏的2000多张民国及建国后各个时期的邮票、粮票、国库券、邮件、侨批等物件是该馆最大看点。易中天、高怀、马驰、陈秀卿等名人字画真迹也逐一亮相该文化馆,为其营造了浓浓的文化氛围。目前这些展品因为功能的简化,全部移到曾厝垵国办街村史馆展览。

道光1822私房菜主打台湾菜和闽南菜,将高大上的八大菜系精华私家烹制,回头客甚多,总能五星好评。菜金也不贵,人均70元左右,菜品都很地道,适合旅游人群和当地商户、文艺青年。

大冰的小屋由著名作家、背包旅游界大咖大冰创办,延续丽江火塘的特色,传播民谣和故事,成为很多年轻人喜欢逛的场所。每人只需50元即可分享一杯饮料或啤酒,然后不限时欣赏音乐听故事。

【金门大赞】

1414548757.jpg

该馆位于曾厝垵社教堂街260号,原为金门蔡府,建于1822年清道光年间。这个集文化展览、休闲餐饮于一体的休闲文化会所的开业,在古厝修复、文物保护、传播闽台文化、提升渔村旅游文化品位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已成为曾厝垵景区名片之一。业主阿蔡少爷爱武术善交友十分健谈,总是能在晴好的日子里看到院子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赞友谈天说地好不快活。

【东西院】

1414548778.jpg

毕业于美院的三兄弟,用自己高于常人的创意和美学思想翻新了这座闽南古厝的历史尘埃。这里已经成为东西方艺术品销售和展示的空间。在一些游客眼中,她是博物馆,各种稀奇古怪和古味盎然的物件让您大饱眼福;或许在其他游客的眼里,她不仅仅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厝,她已经成为乡愁的更好表达方式。

【喜堂】

1414548684.jpg

这是曾厝垵一座闽南特色的古宅。红砖红瓦,让整个房子充满了喜庆之感,故名曰“喜堂”。喜堂是一间休闲文化会所,更是一间特色青旅,常年不变的价位、稳定的居住品质喜迎全国各地游客。

【辣木厝】

1414548795.jpg

这栋古厝生长了三颗辣木树,故村哥命名之。

辣木树被誉为印度神木,它全身是宝,根茎叶花果均可入药或直接冲服,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来说大有裨益。该树种还曾经是习大大送给古巴总统卡斯特罗的礼物。三棵辣木树就长在一个古味绵长的闽南大厝里。

这一落古厝的风水滋养了神树,而这神树如今已成为这户人家的未来经济产业的基础,将继续荫庇后代。古厝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已初显衰败气息。还好当地政府和曾厝垵文创会已开始介入,即将对古厝进行保护性修复。游客可在院门口近距离观看三颗神木和有百年历史的老院子。

【曾氏宗祠】

1414548828.jpg

曾氏宗祠位于教堂街与文青街的交叉口,这里是曾氏家族的前世今生和精神殿堂。

曾氏宗祠始建于南宋末年,一度毁于战火,直到1992年由南洋曾氏族人捐款重建。原来宗祠一年只开启两次,即清明和冬至祭祖,其余时间都关闭着。于2010年至2014年期间曾别出心裁,变身为咖啡馆,以“庙吧”成为老外和文艺青年一度追捧的热门看点。如今曾厝垵宗祠将彻底清除商业成分,管理房将其保护性改造成曾氏博物馆,曾氏子孙后代和国内外游客将可以在这里了解曾氏家族的前世今生。

老门小图.jpg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不少风景,也会错过不少风景;在曾厝垵游览,好不容易花了不少钱来了一趟,如果没有逛到精髓,那也算白来了。

村哥力推的这条教堂街,希望您于此流连,找到乡愁平静汝心。



在线评论:
  • 评论内容:
  • 验 证 码:
  • 请输入验证码:mCF97
  •   
漫住客栈
漫品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