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渔村文化 | 曾厝垵,厦门民间信仰最多元化的村落
渔村文化 | 曾厝垵,厦门民间信仰最多元化的村落
来源:厦门手绘地图 时间:2015-06-25 17:42:39 点击:10447

宗教信仰、民间信仰是曾厝垵最有特色、最具历史的部分,理应首先隆重推出。深入探寻,你会发现,曾厝垵这样一个典型闽南小渔村,竟是一个信仰多元化的小村落:包容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四教,更有厦门独有的民间圣妈崇拜,据传还有伊斯兰教,如此小的村落其宗教种类如此齐全,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让人啧啧称奇。经过数百年历史的洗礼,曾厝垵还保留如此之多的宗教历史遗迹,也算是一桩幸事。随着曾厝垵旅游的繁荣兴旺,曾厝垵的宫庙也修得越来越漂亮,也让我们对曾厝垵民间信仰的未来送了一口气。


第一篇: 自建宫庙


曾厝垵和闽南其他村落一样,热衷村内自建宫庙或祖庙,几乎全村男女老少都虔诚信仰自建的宫庙, 每年或每月定期祭拜,香火萦绕,鞭炮不断,锣鼓震天, 热闹非凡,有的还要请龙海戏班子来演上几天的芗戏。这些宫庙的共同特点就是均系村民自筹资金自建,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修建自己宗族的宫庙,据统计村中自建庙宇有8个(包括圣妈宫);大都不吝钱财,经常性投入,规模较大,保护较好,每个宗族都派专人看管;供奉的神明大多是保生大帝、妈祖娘娘或与大海有关人士,极具闽南特色;宫庙建造精美,做工考究,注重房檐屋顶雕刻、墙外浮雕,门口石雕、室内壁画等,雕刻或绘画常以龙凤呈祥、八仙过海、西游记等神仙或与佛教、道教有关内容为主题;所有宫庙的柱子均用石头或木头建造,大都攀龙附凤,栩栩如生;金炉(俗称烧纸炉)也极具闽南特色,是一个红砖青瓦小塔,呈六边形,或龙或风,炉顶有一葫芦形塔尖。


拥湖宫( 曾厝垵社)

据史料记载,拥湖宫修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系曾家始祖光绰而建的曾厝垵开山祖庙,俗称顶宫。拥湖宫在村中当属历史最为悠久,地位最为崇高,位列众宫庙之首。据重修碑文记载,修建本意为纪念宋代神医吴本真人和宋代渔家女杰林默娘救困扶危、乐行善事。拥湖宫历经明、清两朝几度重修,国共内战末期,国民党大势已去,在厦门负隅顽抗,强行拆走宫内木材修筑工事阻挡共产党进攻,致使整座宫庙坍塌,仅存墙基残瓦;解放后华侨归国省亲,倡议重修,因资金问题搁浅;1960年土改后,拥湖宫作为自留地分配给村民种菜,直到改革开放后经旅居港澳台、新马泰等海外人士及本村信众募捐,才于2001年5月23日修复完工。

▲拥湖宫戏台




福海宫(曾厝垵社)

福海宫面山临水,面对南太武,高峰清流激澈,气势磅礴,巨轮往来。渔帆点缀松风涛间,景色怡人。福海宫小巧而精致,宫前有一老榕树,枝叶茂盛,葱葱郁郁。宫门口有两座石狮,跨石阶而入,左边有两尊神像,分红脸、绿脸,称为大爷、二爷,神像约一尺高;右边为注生娘娘,凤冠霞帔,面容慈祥。宫中有一过道,左右墙壁刻有龙、虎。正堂中央,众佛聚生,神态各不相仿。柱上对联数条,巧妙之极。

▲屋顶精美雕刻:双龙戏珠、双凤展翅、八仙过海


据福海宫重修碑记记载,福海宫始建于明洪武25年(即公元1392年),距今已有616年历史,期间历经清康熙年间第一次重修、咸丰年间第二次重修、1981年的第三次重修及2004年的第四次重修,受众敬易举,集腋成裱,使其再枯木逢春,蓓蕾重结硕果,神灵焕发金光,庇佑万民。福海宫成为村中保护最为完整、装饰最为精美的宫庙。据《厦门市志》(2004)关于福海宫记载:原祀武烈尊侯,后合祀天后、吴真人,所祀吴真人神像系从拥湖宫移来。现宫中祀奉武烈诸侯,保生大帝、天上圣母、大圣爷、大道爷、玄天上帝诸佛。

据传厦门港福海宫如不到白礁“ 请香”,则到曾厝垵“请香”。可见曾厝垵福海宫的地位之高,香火之旺。这也是曾厝垵所有自建宫庙中唯—— 个被列入《厦门市志》“宫观神庙” (即道教宫庙的意思)之“俗神宫庙”。


净圣堂(东宅、前厝、后厝)

这是曾厝垵村最具有革命色彩的一个自建宫庙,它属于东宅、前厝、后厝三个村民小组共同供奉的宫庙,以林、黄、郑姓为主,这三个小组外迁者较多,姓氏也较杂。净圣堂座落在后厝社,很奇怪这里没有关于宫庙历史记载的碑记,但这并不重要。据78岁的老地下党员林水奄介绍,这里原来是“国立第一侨民师范学校第一农民夜校”地下党的活动地点,其意义远大于宫庙本身。中共闽中地下党在这里办农民夜校,发展农民地下党员,在白色恐怖的敌占区中革命斗争,书写了惊心动魄的革命历史。(图:廖嘉彬)



鹫峰堂( 西边社)

坐落在西边社的鹫峰堂始建于道光壬午年(公元1882年),是西边社村民的守护神,以郑姓为主,庙内供奉的也是保生大帝和妈祖,由于有专人看管且铁门把守,保护得也比较好,从清朝保存下来的有门口石当、花窗、屋檐和屋顶雕刻,十分古朴珍贵,每一件文物都制作精美、巧夺天工,让人惊叹先人的鬼斧神刀。鹭峰堂的屋顶是村内所有宫庙中最为奇特的,除了龙飞凤舞外,还有一尊弥勒佛端坐上方,实为罕见。鹫峰堂和净圣堂一样,在解放前也是中共地下党的活动场所,这里曾是侨师第三农民夜校的办学地点,领导曾厝垵农民革命斗争的地方。鹫峰堂于2014年重修完成。

▲鹫峰堂牌匾


昭惠宫(仓里社)

位于仓里社的昭惠宫供奉的是黄圣帝、关帝君,系仓里自己的宫庙,以黄姓为主。昭惠宫建于清道光癸己年(公元1833年),迄今有175年历史,历经民国十年(1921年)及1998两次重修,宫貌焕然一新。供奉神像黄圣帝头顶龙冠,身着袍,面色严肃;关帝君则直立右侧,手持青龙偃月刀,怒目视,姿态庄严威武,而他红脸上的剑眉,更为其增添将士英的气魄。除主神之外,该宫还祀奉圣母、王公,圣母位于左侧王公位于右侧,突显古代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思想。宫庙屋为江南典型的飞檐翘角,并在其两端附着两条飞腾的金龙。顶中央插有一镏光溢彩的珍珠,构成“双龙戏珠”的绚丽画面昭惠宫占地约400平方米,还包括一戏台,老人活动中心戏的广场。宫分为大堂和外庭。外庭有两座石狮,大香炉、青石碑。大堂内的壁画分别为《三国演义》中的重要画面及国上下五千年的感人事迹。如:曾参咬指痛心、舜帝孝感天地汗文帝汤药亲尝⋯⋯本宫祀日为农历十月廿六,每年还有热的迎神、游街等活动。到时善男信女自四面八方而来,热闹凡。本宫信徒以黄氏为主,包括旅居海外的本乡里人。

▲昭惠宫牌匾


再介绍一下昭惠宫外的那口水井,按照古代农村民俗,建宫庙时要在门外打一口水井,也就是说那口水井的历史和惠宫一样长,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从未干涸过。这口井不大,内径成正方形,宽1米左右。水面离地面仅一米多,但水源充足,水质特别好,清澈甘甜。据村里老人说,在仓里社没通自来水之前,大半个村庄的人都是喝这口井的水长大的。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许多村民对这口井怀有深厚的感情。自从1993年仓里社通自来水以后,几乎没有人在这边打水了,现在那里成了外来工家属洗衣聊天的好去处。


慈安殿( 胡里山社)

曾厝垵胡里山社虽然已经拆迁了,但是原址还有一个慈安殿。乃原社成员共同供奉的宫庙,以王、郑、吴姓为主。宫庙也无任何历史记载,据了解,原慈安殿,于1982年重建的,內塑紅臉有鬚像,曰玄天上帝,應是天神類。其一聯曰:“慈念無差德配玄天,安然無事普照上帝。”如今慈安殿正在重修之中,主殿已近完成,看效果图,规划十分宏伟,环岛路口设有山门,主殿对面设有戏台。


池府王爷(上李社)

这个宫庙在上李社,属于李姓家族供奉的宫庙,外面牌是“池府王爷”,而里面写的则是“九龙殿”,不知是何意?入殿堂,昏暗的光线中,一尊黑脸王爷的塑像正中而坐,姿威猛,让人不禁肃然起敬。庙内没有关于宫庙历史记载的碑记,经询问村内老人,只知道有很久的历史,在50年代被台风吹倒,之后70年代重新修建,何为“池府王爷”无人能够说清楚。好奇心起,开始网上搜索、翻阅史料,终于查到这个池府王爷的来历“池府王爷”,本名池然,明万历三年夺得武进士,钦命任漳州府道台。相传,池然赴任途中无意听到玉帝的两位使者要去漳州地区播布瘟疫,为救万民劫难,自己吞服下毒药而毒发身亡,玉帝感其大德,遂下旨敕封他为“代天巡狩王爷”,后加封为总巡王。开基祖庙为今翔安马巷镇的元威殿,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后池王爷文化远播台湾及海外。



第二篇:独特的圣妈崇拜--圣妈宫


按照我的章节划分,填海建造而成的圣妈宫本应该在“建宫庙”篇中位列第一叙述,由于其特殊性,单独讲述似乎合适,因为她是曾厝垵人自己独创的神明崇拜,独一无二。如果你经常从环岛路经过,一定会对这座小型的宫庙产生好奇还有这里的戏台圣妈宫应该说是曾厝垵最小的宫庙了,正不足五平方米,但她是曾厝垵香火最旺、信众最多、影响最大的宫庙,从一定意义上讲,她也算得上是曾厝垵的标志性建筑了,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听老者言:圣妈威灵千秋敬,正祖功德万代钦。该宫历代相传属海内外香客信奉,香火旺盛。

▲圣妈宫前的山门


据伫立一旁的石碑《圣妈宫碑记》记载,圣妈宫于乙巳年八月、戊寅年八月、1988年2月复修。现有凉亭、化妆室、金炉、戏台等,占地面积约四百五十平方米。2005年又重建了圣妈宫牌楼山门,显得更加雄伟壮观,高山仰止。只有听宫庙常客81岁的曾华荣老人(1927年生)介绍,“这个‘圣妈宫’很早就有了,清朝尾民国初已经很热闹了”。“听老人讲,日本鬼子占我们厦门的最后一年,圣妈宫曾经办过法事,还造成当时一天的交通堵塞。”旁边的曾添贵老人(1936年生,72岁,村老人协会会长)接着补充。

▲圣妈宫虽小,但是地理位置最显眼


圣妈的信仰来源于海边的“漂客之茔”(茔yíng,本意:墓地)。圣妈宫里的“神”只是个平凡的姑娘,不知她是何地、何人,如何落难,尸首漂到了曾厝垵海边,早上出海讨鱼的渔民看见了她,就将她打涝上岸,安葬在圣妈宫这个位置。据二位老伯介绍,当时“圣妈”的尸首由海水漂来之后,位居所有漂客白骨中央位置,当地人相信这是神灵降临,之后他们合伙出钱举办办法事,替“圣妈”招魂超度,将这个当时社会最底层、最无助的女人尊奉为至高无上的神明,成为苦难、草根阶层的保护神,保佑一方。此后该村渔民外出打渔时,总是满载而归,渔民甚喜,遂感恩图报,建造了圣妈宫,以谢圣妈在天之灵保佑出海返航,一帆风顺,水上路陆,四季平安。这个故事听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当地人都相信了,而且深信不疑,很快厦门港的渔民也来这里朝拜,渐渐扩大到整个厦门,甚至福建沿海,更远至台湾、新加坡等地。圣妈显灵渔民安居乐业,所以香火连绵不断,有着越来越多的信徒,影响力波及东南地区,这里后来成为专门收容海上“漂客”的场所。由于神的力量,使得规划中的环岛路也此绕开,得以留下这一独具色的宗教民俗。农历八月初二是圣妈的圣诞日,各项庆祝活接二连三,据二位老伯介绍,整个圣妈圣诞庆祝活动差不多延续两三个月,有舞狮、杂技表演、村腰鼓队、小朋友和老舞蹈,还有请龙海市浮宫霞兴芗剧团芗剧表演,放电影。全老少同乐,不亚于过年。这期间各地香客络绎不绝,就连远海外的信徒也远涉重洋前来朝拜。

▲圣妈宫戏台,常年演歌仔戏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观赏



第三篇:佛教寺庙--启明寺


▲全国最高:21米高的阿弥陀佛


与曾厝垵大小村庄自建宫庙并存的还有专门寺庙,如启明寺,这是一家信仰佛教的尼姑庵,还有一家就是道观太清宫,这两家均由专业人士主持,信众不再局限于本村村民,遍布厦门、闽南地区及海外。启明寺位于曾厝垵山麓,曾厝垵社405号,传说中明代为土地庙,据《民国厦门市志》记载,寺庙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同治以来,村中曾、黄两姓宗族屡加修筑。“殿内祀观音大士,寺右有八卦亭,原名崇文阁,内奉文昌幽雅宜人。清季为士子会文之所,今改大愿阁,奉地藏菩萨。寺周围树木阴翳 地僻香火不盛。近黄克恭捐置寺产。”这是厦门史上对启明寺最为详细的记载了从建寺之初,这里就只有女众,俗称尼姑庵。寺内现仅存有清同治三年(1864年)里人黄鹏重修启明寺、光绪十六年(1890年)新建崇文祠碑两段,碑面严重剥蚀,字体模糊不清,史料无从考究,实为憾。其余均为翻新而建。据启明寺的戒端法师介绍,寺庙距约有2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这里香火不旺,只有三个比丘尼她们经常到村里串门走动,村民都很熟悉;1985年依旧制重二十几年来陆续建了弥陀殿、观音殿,大雄宝殿、斋堂、寮(注:出家人饮食起居的地方)等,现全寺占地总面积16000平方米,为旧寺的10平方米,为旧寺7人、居士4现任住持开敏法师,监院戒定法师。戒端法师还介绍,弥陀中的阿弥陀佛是国内寺庙中最高的室内大佛,号称“佛中之王无量寿佛”,始建于2003年,在台湾制造而成,佛身高达21如今这里香火旺盛,寺庙还将继续扩建,现正在建设天王殿每月农历十七是启明寺的净土法会,善男信女们来此集体朝拜诵经,礼毕,寺庙提供免费斋饭。而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启明寺阿弥驼佛圣诞日,届时曾厝垵村以及周边地区善男信齐聚寺庙内,进香拜佛,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第四篇:道教圣地--太清宫


太清宫位于曾厝垵曾山边上,其在环岛路的路口悬挂着八卦标志的路标,清楚示人——这里是道教圣地踏入太清宫的山门,一个大大的“道”字映入眼前,满山的相思树郁郁葱葱,环境幽雅据太清宫的致法道长介绍,太清宫建于清朝初年,始建者为鹭江信女林雪英(法号玄宏),其受老君托梦,寻址曾山之阴,建立太清宫,一度曾为道教圣地,信徒众多,后因乱神迁宫毁。现在的太清宫是林明霞道长于1990年在旧址上建起来的,重建后的太清宫是厦门岛内规模较大、规划完整道观,包括主殿(太极殿)、斋堂、客堂和住宿楼,房屋建筑积800平方米,整个道观面积应该有89000平米,现有道12人。主殿内供奉的是道德天尊(即老子—太上老君,中国教的教主,是智慧和法力的象征)和玉皇大帝(天公)。在主旁的元辰洞供奉着道教女仙斗姆元君和六十甲子;洞旁还有个吕祖洞,供奉的是吕洞宾真人,洞门口的那副对联可真是书啊,致法道士笑呵呵不予点破,不知何人能解?后山有不摩崖石刻,最长的当数《太上老君道德真经》全文石刻,而高的则是斋盛楼的《厦门曾厝垵太清宫捐金石碑记传芳》石刻还有一些《上善颂》等书法小石刻,让人称奇、惊叹。在《德经》石刻的左上方有一石头,仿佛一只乌龟昂头向上爬行俨然听道有得,太清宫人称之为“寿龟听道”。另有一天然石形状犹如一只蟾蜍张开嘴巴,想吃圣果。这些天然景观惟妙肖,让人宛若置身桃花源中。据致法道长介绍,半山腰还有处仙境,可俯视曾厝垵海域,如若不是赶时间,真想好好欣一番,不免有所遗憾。道长还介绍说,现在正准备在宫门左兴建一个“玉皇殿”。看来人们心灵净土的道教正在曾厝垵蓬勃发展。



第五篇:基督教


基督教在村中也留有遗迹,现在已经翻修成新的礼拜堂其在村中历史已无人知晓。现在本村中的信众甚少,主角变了附近厦门大学的老师、学生、外国留学生信众每逢周末有许多国内国外的基督徒来这里敬拜,宣讲福音,传扬爱据介绍,在解放前,这里的基督教有不少信众我个人猜想是否源自清朝《南京条约》厦门开放为五口通商口岸后,外传教士来到这里,深入农村,发展信徒,救苦救难。据说现在村里还有老人保持这一信仰。去年,来自台湾年迈的李牧师在圣诞节的前夕登陆曾厝垵,他摊开双手时,在场的老人们都跟着说:“阿门”。经查阅《厦门市志》(2004)印证了本人猜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美国归正教会雅裨理牧师搭乘英国侵略者军舰登上厦门岛,雅氏为近代基督教传入福建的第一人。道光二十四年,英国的伦敦公教会施约翰、养为霖两牧师接踵而至,厦门成为接受基督教最早的城市但当时信教者甚微,传道以乡村为主,在包括曾厝垵在内的许多乡村建立了基督教曾厝垵、桥头、寨上、前村、林后、江头、高浦、灌口、海沧、堂。据统计,截至民国26年(1937年),全市农村基督教堂有新垵、东屿、英埭头、后溪、集美等14个,可见当时基督教在农村发展迅猛。这些教堂基本沿用至1957年,1958年“大跃进”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市活动场所合并,农村只保留有寨上、灌口、后溪、英埭头、海沧等5个。由此可知,曾厝垵基督教堂大约在50年代末停用,后人于2006年在原址重建了现在的基督教堂,只是信教的主要群体不再是曾厝垵的村民了。

▲位于曾厝垵社298号的基督教新教堂


▲1895年英国基督教长老公会女传教士礼荷莲在厦门所到的基督教中国女教民


第六篇:天主教


说起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不得不提及曾厝垵,从史以得知,曾厝垵是厦门乃至福建最早建立天主教堂的地方崇祯四年(1631年),菲律宾马尼拉天主教传教士意大利人来到厦门,后被郑成功礼聘为师,侍授天文和航海知识,许他们在其辖区自由传教。因教务发展很快,教徒增加,堂容纳不下,又择地曾厝垵建教堂和住房。郑成功进驻台高支也离开厦门。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澳门天主教派士意大利人李先来厦门接替高支的职务,由于清政府的阻不久转往漳州等地传教。康熙年间严禁外国传教士到中国传直到鸦片战争后,厦门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外国传教次来到厦门当时曾厝垵教堂已被毁,便在港仔口(今镇邦路)租赁民房为临时教堂和住所。曾厝垵天主教堂早在道光年间就被毁,至今无人知道教堂原址何处,实为曾厝垵的一大遗憾,但曾厝垵在中国天主教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不应被人遗忘。


本文出自“思明文史资料第五辑 营平片区·曾厝垵片区专辑”

图片来源:映派传媒、书、网络


在线评论:
  • 评论内容:
  • 验 证 码:
  • 请输入验证码:3XFts
  •   
漫住客栈
漫品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