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厦门日报 | 市容环卫部门力推垃圾分类 变废为宝厦门更美
厦门日报 | 市容环卫部门力推垃圾分类 变废为宝厦门更美
来源:厦门日报 时间:2017-06-03 16:14:29 点击:6094

0.gif

每天早上8点多,海沧天湖城小区的蔡阿姨总会准时提着两袋垃圾下楼,一袋是厨余垃圾,一袋是其他垃圾,随后投放到不同颜色的垃圾桶里,而家里的易拉罐、纸皮等可回收物,则在每周六的资源回收日统一处理。随着垃圾分类在厦门的推广,这样的绿色生活场景会越来越多。



社会文明的递进,总是生活习惯、社会意识、市政管理集体映射的结果,垃圾分类不只是物理拆拣,更指向生产生活观念的变迁。正如海沧区海发社区居委会主任黄丹丹所说,开展垃圾分类一年多来,天湖城小区不仅垃圾量少了,环境变干净了,居民的整体文明素质也得到了提升,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推行垃圾分类,并非是增加几个垃圾桶那么简单,它还涉及源头分类、中端运输、末端处理等各个环节。厦门市垃圾分类管理中心成立以来,按照“五大发展”理念,以推行清洁直运和垃圾分类试点为突破口,积极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做法,科学筹划、循序渐进,推动源头、中端、末端处置分类的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垃圾分类工作步入了良性轨道。


去年以来,我市相继出台了《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方案》、《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等,建设垃圾分类直运线路17条,在19个小区(社区)顺利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开展“绿海鸥·厦门垃圾分类在行动”宣导活动,从垃圾分类基础知识、实操技能、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社会职责、公民意识等多方面入手,“传授”给市民更多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接下来,我市将在每个街道办事处建设一个覆盖1000户以上居民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已有的试点小区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和覆盖人口,按照“大分流、小分类”原则,推动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的提升,加快推动垃圾分类法制建设步伐。



今天,我们从垃圾分类工作者群体中,选取出其中的一些人物进行报道,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我市垃圾分类工作者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他们怀着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靠前服务,主动作为,不断开创垃圾分类工作的新局面。

赵海涛

厦门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市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垃圾分类管理科科长

从事环卫工作18年

感言:希望在自己有限的工作年限里,能够见证垃圾分类体系在厦门真正建立起来,将来也能持续地造福市民。

微信图片_20170603164940.png

3月15日,赵海涛到湖里区为垃圾分类工作者讲课。(吴龙秋 摄)


干劲十足冲锋在一线

在厦门环卫行业,提起“老赵”,十有八九的人都认识他。老赵全名叫赵海涛,北京人,操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今年57岁的他,还有3年就要退休了,然而,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了推动垃圾分类制度的建立,他始终冲锋在一线,其干劲和激情甚至超过很多年轻人。


3月15日,赵海涛的妻子要去漳州一家医院做膝盖手术,女儿希望他能请假陪陪母亲。然而,工作上的事情一件接一件,赵海涛没法脱身,只能跟妻子说声对不起。从起草垃圾分类考核办法,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的培训,四处联系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讲课,再到筹划在岛内15个街道建立15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做好软硬件的配套……每一件事都和垃圾分类工作息息相关,为了做好这些工作,赵海涛全天连轴转,恨不得一天当成两天用。


曾经,在工作之余,约上三两好友,或酌酒畅谈,或钓鱼休闲,是他的业余兴趣,而如今,这都成了“奢望”。七天的春节假期,加了五天班。不久前,赵海涛就利用周末时间,熬了两个晚上,和一家软件公司共同探讨厦门市垃圾分类智慧管理平台的建设方案,很快就拿出了一套初步方案,供上级部门做决策。


从事环卫工作十多年,加上不断地钻研,赵海涛已经成为厦门环卫行业的一名专家型干部,《厦门市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三年提升行动方案》、《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方案》和《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管理办法》这些对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意义的文件,赵海涛都是主要起草者之一。而在进入环卫行业之前,赵海涛当了二十多年的老师,如今,他也经常受一些单位的邀请,站在讲台上,传授垃圾分类工作的先进经验,其渊博的专业知识,幽默风趣的语言,让他的课很受欢迎。



 彭丹宁

湖里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

垃圾分类工作人员

  从事环卫工作8年

感言:厦门会晤是厦门向世界展示城市形象的一个舞台,作为一名环卫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把垃圾分类工作做好,维护城市形象,造福子孙后代。

微信图片_20170603165048.png

彭丹宁在检查垃圾分类桶运行情况。(彭丹宁 供图)


“扫街”调查更接地气

“湖里街道康乐二期,居民户数1296户,日产垃圾量2500公斤,预计投放厨余垃圾桶80个,其他垃圾桶80个……”这是湖里区垃圾分类示范线路一览表上的内容,从3月18日开始,湖里区5条垃圾分类示范线路正式启动,涵盖了居民小区、商业街、酒店、学校、机关单位等,依据的正是湖里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这份方案的背后,凝聚着许多人的汗水和智慧,彭丹宁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规划出5条垃圾分类示范线路,同时让线路具有可行性,彭丹宁和其他工作人员一道,从2月份就开始做前期的摸底调查。春日里的厦门,乍暖还寒,彭丹宁采取“扫街”的方式,逐户地去做调查,小区有多少户居民?每天产生的垃圾量有多少?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有多长?这些信息,都需要一一收集,为制定方案提供数据支撑,让方案更加“接地气”。



方案制定完,并不意味着工作就轻松了,如何落实方案,才是更大的挑战。“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使垃圾分类观念真正深入人心,宣传很关键。”彭丹宁说。记者在他的办公室看到,地上、桌子上都堆满了垃圾分类的宣传物品,如湖里区垃圾分类流程图,将各类垃圾的分类方法、由谁负责收集、谁负责运输、谁负责处理,都标得清清楚楚,市民看到这张流程图后,也就知道垃圾分类是实打实地在做,从而更有动力参与这项工作。


这些宣传材料也很“吃香”,在记者采访间隙,多个单位的人都给彭丹宁打电话要宣传物品。彭丹宁也乐此不疲,他把自己定位成“服务角色”,希望为各街道各单位开展垃圾分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黄丹丹

海沧区海发社区居委会主任

从事社区工作5年

感言:厦门会晤将极大提升厦门的城市竞争力,期待厦门变得越来越美,居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微信图片_20170603165101.png

黄丹丹在天湖城小区查看垃圾分类情况。


小区变美 累也快乐

3月14日,一个50多人的考察团来到海沧天湖城小区考察垃圾分类情况;3月15日,福建电视台也来到天湖城,采访报道垃圾分类情况……作为岛外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天湖城的模式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而作为天湖城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主要参与者,海发社区居委会主任黄丹丹平均每周都要接待两三拨考察团、媒体记者的来访,向他们介绍好的经验做法,通过媒介传播、推广到其他地方,这也是试点小区的意义所在。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对社区工作的形象比喻。海发社区有1.2万人口,而天湖城小区就有6000多人,当2015年9月天湖城小区被列入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时,黄丹丹的压力和责任陡增,但她毫无怨言,因为她深知,这是一项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好事,作为社区主任责无旁贷要把好事办好。试点,意味着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几乎没有,大部分时候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从挑选热心业主志愿者组建垃圾分类督导队,到请专家对督导队员进行培训,从入户收集基础信息,到配备垃圾桶、垃圾收运车等设施,从每周六的资源回收日活动,到户外大型宣传活动,一步一个脚印,黄丹丹几乎都有参与。


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工作,如今,走进天湖城小区,随处可见“垃圾分类”的图文宣传,居民楼前则整齐码放着绿色、蓝色、橙色等三种颜色四个垃圾桶,大部分居民都养成了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


做垃圾分类推行工作,说不累是假的,但是,当看到小区的环境品质和居民的素质因此而提高了,黄丹丹认为,自己再累也是快乐的。

陈文峰

思明区市容环卫处餐厨垃圾收运队负责人

从事环卫工作20年

感言:期待厦门的环卫事业能够蒸蒸日上,厦门越来越美丽。

微信图片_20170603165113.png

陈文峰检查餐厨垃圾收运情况。


组队收运

餐厨垃圾

“我们要有服务意识,餐厨垃圾收完后,桶要用高压水枪洗干净,地板也要洗干净。”近日,陈文峰来到厦禾路世贸商城餐厨垃圾收运点,检查垃圾分类情况,并指导环卫工人做好收运工作。作为思明区餐厨垃圾收运队负责人,一年多来,陈文峰参与组建了一支拥有18名驾驶员、33名收运员、16部全密闭餐厨垃圾车的收运队伍,开通12条餐厨垃圾收运线路,覆盖200多家单位,收运的餐厨垃圾量从一天5吨,到10吨,再稳定到63吨左右。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陈文峰和他的团队所付出的努力。


在开展餐厨垃圾收运工作之前,餐厅大排档的餐厨垃圾要么由私人队伍收集,也就是俗称的收泔水,这种做法有可能造成“地沟油”回流到餐桌,或者泔水用来喂猪,产生“泔水猪”,影响食品安全;要么直接倒入下水道或者与生活垃圾混在一起,污染环境。


2015年,厦门成为第五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作为中心城区,思明区的任务最重。陈文峰着手组建收运队伍,招聘人员,选定车型,编排路线。由于原有的利益链被打破,起初一些商家不配合政府的集中收运,陈文峰就上门耐心做工作,讲解不同回收模式的利弊,商家白天不开门,他就晚上去,每天都要忙到晚上十一二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思明区的餐厨垃圾收运步入正轨,收运量在全市各区中名列第一。


今年,垃圾分类制度要在岛内全面推行,这也意味着,餐厨垃圾的收运规模还要进一步扩大。对此,陈文峰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从业20年,他见证和参与了环卫事业的多次变革,而每一次变革,带来的都是环卫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市容环境的改善。 


(本文内容转载自厦门日报,若涉及版权问题,可在“曾厝垵”微信公众号对话框联系我们删除)

微信图片_20170603171834.png

责任编辑:小文

在线评论:
  • 评论内容:
  • 验 证 码:
  • 请输入验证码:wOxSt
  •   
漫住客栈
漫品美食